-
日本文學中的貓
就文學創作而言,似乎日本作家寫貓寫得最多、最深情、最深刻。因為貓,他們以及由他們創造的日本文學都被重新定義了。以夏目漱石為例,是漱石成就了那隻貓,還是那隻貓成就了漱石的文學之路?誰能説得清呢?
-
中伊簽署關於經典著作互譯出版的備忘錄
2021年3月16日,中伊雙方以交換文本的方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署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文化聯絡組織關於經典著作互譯出版的備忘錄》。
ZUO JIA YIN XIANG
01獻給塞爾努達的一朵玫瑰花
塞爾努達的詩歌像是愛情、理想,以及人們精神世界虛構出的一切美好事物那樣,魅惑、迷人,卻以物質的、實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醒我們現實世界的不完滿,同時又賦予我們重新審視現實世界的敏感眼光。
02胡安·魯爾福:寫作是他對抗孤獨的唯一方式
魯爾福在他為數不多的幾篇回憶文章反覆言説着孤獨。他説,孤獨迫使他寫作,也是孤獨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喪失了寫作的衝動。他也言説憂慮,當他寫《佩德羅·巴拉莫》時,他只是想擺脱一種巨大的憂慮。因為寫作是一件真正痛苦的事情。
03 薩義德:一名不成功的小説家
1987年,薩義德終於再次提筆,開始創作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説,這是一部有關背叛的政治驚悚小説。故事發生在1958年的貝魯特,“充滿了間諜活動,非常像約翰·勒卡雷的小説,”布倫南説,“圍繞着美國的入侵與參與其中的不同力量的政治陰謀。”
04巴別爾:哀婉的神學
巴別爾,與布爾加科夫、扎米亞京等俄國作家一道向我們證明,神學傳統並未被暴力完全摧毀。儘管自現代以來,神學總是身處被動的、被否定的位置,但其哀婉之中所生髮出的救贖力量卻能超越消逝之無情。
託卡爾丘克的小説:黏合碎片,再造宇宙
她的短篇就是這樣子,有種勢不可擋的詩意。看她的短篇,就像看一個人在房間的牆壁上釘釘子,釘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對她的閲讀有這種快感在裏面。我説她把現實和神祕給釘在了一起,這裏所説的神祕實際上包括那種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的事物。
來源:《青年作家》|王威廉 2021/3/16
《克拉拉與太陽》:人類社會的觀察實驗
《克拉拉與太陽》雖説是科幻小説,但科幻顯然並非它的核心。小説裏沒有一般人工智能科幻小説中常見的對於人工智能“奇點” (Singularity) 的探討。與其説石黑一雄創作了一部科幻小説,不如説他借用了科幻小説的形態,探討一直以來都在關注的話題:關於人的情感與記憶。
來源:中國作家網|劉鵬波 2021/3/15
《佩德羅·巴拉莫》:荒原上的尋父之旅
在二十一世紀重讀《佩德羅·巴拉莫》,可以讀到暗藏在後革命時代的墨西哥的一種普遍感知,也能體味到一種屬於所有現代人的鄉愁,這也是這部世界文學經典的魅力所在。
來源:澎湃新聞|張偉劼 2021/3/12
卡夫卡始終沒有寫完的三個小説
卡夫卡經常説,有的人動不動可以走遍全世界,可是有的人從這裏到鄰村去,到臨近的村莊去,他出發到臨近村莊的這樣的小事,一般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很簡單。
來源:花城(微信公眾號)|格非 2021/3/11
策蘭:無法被戲仿的神祕和美
我發現策蘭的美,在於他的不可戲仿。策蘭以他獨特的“喉頭爆破音”創造了他語言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獨一無二。王家新在北京家中的枱燈下,在德國的古堡中,甚至在一次次的旅途中,一遍遍地拾掇起譯筆,只為將策蘭的“喉頭爆破音”在漢語裏再現。
來源:文學報|趙俊 2021/3/7
從里斯本出發尋找伊莎貝爾
這是一個書寫優美的故事,敍述者“我”尋找女孩伊莎貝爾,她在葡萄牙一次反抗高壓專制體制的革命中消失。他的足跡遍佈葡萄牙里斯本的各個角落,瑞士,還有澳門。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一種沉緩搖晃的節奏中,往事一幕幕浮現。“我”在不斷接近她時完成了同心圓式的講述。
來源:北京青年報|陳英 2021/3/5
但丁《新生》:從“口授”到“朝聖”
艾略特甚至認為人們對《新生》的閲讀應該排在讀罷《神曲》以後,因為在他看來,“我們首次讀它時,最好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神曲》,而不是為了它本身”。《神曲》構成了閲讀《新生》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理由將《新生》視為《神曲》的先聲。
來源:文藝報|李海鵬 2021/3/4
《背叛》:“這本小説無疑將成為一部經典”
《背叛》諷刺的不只是白人,還諷刺黑人自己,諷刺黑人知識分子。也就是説,所有的好的諷刺,它諷刺的對象是在我們內部,而不是説諷刺一個他者。諷刺他者,那是一個比較低級的或者失效的東西。
來源:譯林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2021/3/3
魔幻之外 拉美的現實主義面孔
巴斯克斯相信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裏最不有趣的部分,並建議把《百年孤獨》當作“歪曲版的哥倫比亞歷史”來讀。他説,“我想忘掉這種荒謬的言論,把拉丁美洲説成是一個魔幻或超現實的大陸。在我的小説中,有一個不成比例的現實,但其中不成比例的是我們歷史和政治中的暴力和殘酷。”
來源:北京晚報|把噗2021/03/02
追尋18世紀圖書銷售員的足跡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以圖書銷售代表法瓦爾熱1778年的環法之旅為敍述脈絡,通過行程路線和各個地點涉及事務,復原了從印刷、運輸到銷售、結算的各個出版環節。
來源:北京晚報|文景 2021/3/1
約翰·契弗《歡迎來到彈園村》:病理診療與家庭紀事
《歡迎來到彈園村》也許是約翰·契弗頗為怪異、“難以理喻”的作品。但正如《紐約時報》所言:也是“契弗最深厚、最有挑戰性的一本書。”這句評價沒有假謙虛、裝客套,它用了最高級形容,並沒有加上“之一”。
來源:文藝報|俞耕耘 2021/2/26
《力量》:乾坤翻轉背後的不變權力
枝杈繁茂的大樹,支流眾多的江河,還有閃電,是《力量》描繪的力量與權力的樣貌。權力由每個人的一片葉,一滴水,一束微弱的電光彙集而成。人類塑造了力量,但更多的時候,是力量塑造人。
來源:澎湃新聞|徐棲 2021/2/24
《基督山伯爵》的戲劇闡釋與詰問
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小説《基督山伯爵》講述了一個關於背叛、誣陷和復仇的故事。這部關於信仰、愛情和救贖的小説,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獲得解脱,走向自由和希望彼岸的文學作品,其闡釋的可能性取決於闡釋者的解讀和立場。
原著與改編,別樣的命運與共
小説與影視劇的互動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此也習以為常、習焉不察。但兩者之間的互動仍有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亦有值得覆盤反思的地方。
這一次,他是作家河正宇
人類,畢竟是羣體生活的生物。表演,終究要與觀眾發生真正的交流,而非沉溺於演員自造的情緒,才有意義。
阿加莎作品的影視改編之路
一位作家的偉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她的書成為全球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的暢銷書;開創了本類型創作的某些流派;擁有後人無數致敬作品,一個個創舉性的詭計不斷被重新上演……
《小婦人》:女性的天路歷程
《小婦人》也永遠是美國的道德預言。奧爾柯特的父母都是廢奴主義者丶女權主義者和超驗主義者,母親更是美國第一批專業社工。這也是為何在強烈的宗教色彩之外,《小婦人》花了很長的篇幅描繪訪問、資助和服務窮苦鄰里和同胞的細節。